1955年9月,中南海怀仁堂内长胜配资,解放军授衔仪式在此庄严举行。这是建国以来,我军首次开展军衔评定工作,其意义不可谓不大。
一方面,评定军衔是对将领们历史功绩的肯定;另一方面,授予相应军衔是职业军人们梦寐以求的最高荣耀。在这次仪式上,共计有1038名将领被授予将官军衔(大将10名,上将55名,中将175名,少将798名)。
如此庞大的待评人员数量,当初可难坏了军衔评定委员会的罗荣桓元帅等人。既要客观细致地评判将领们的功绩,又要通盘考虑全国38个军(陆军33个、空军4个、防空军1个)的现实情况,其难度可想而知。
最终,为了保证评衔工作正常开展,评委会确立了几个可以衡量的准则:资历、军功、职务。根据这些评判原则,我军一位将领被授予少将军衔,他就是时任39军副军长谭友林。评选结果出来后,谭友林欣然接受,没有向组织上提任何意见。
展开剩余70%但他的老战友和老上级们却不干了,如此一员虎将,妥妥的中将人选,现在却仅仅被授个少将,不公平啊。于是,包括王震、萧克、李达、甘泗淇、贺炳炎在内的五名上将和余秋里、王尚荣、杨秀山等三名中将联名给总政治部写信,要求为谭友林升衔。
很快,事件惊动了罗荣桓元帅。在收到将军们的联名上书后,他命人重新调查了谭友林的革命生涯,才发现这位将军确实被“低估”了。
我们先来说说资历。谭友林,湖北江陵人,1930年参加红军,也算是老资格了。1935年11月,年仅19岁的谭友林已经是红二军团五师政委,正儿八经的师级领导,连周总理都曾称赞他“有一个政治委员的水平。”而当时的师长贺炳炎,建国后被授予上将军衔。谭友林手下的团参谋长王尚荣,后来也被评为中将。
辽沈战役时,谭友林担任东野三十四师政委,率部死守阵地长胜配资,为全歼廖耀湘军团立下首功,师长温玉成后来被评为中将。1949年4月,已经是四野三十九军副军长的谭友林又率部取得了宜沙战役的胜利,解放了江陵。
再来说说功绩。红军时期,谭友林曾在忠堡和板栗园战役中活捉了敌军司令张振汉;解放战争时期,谭友林担任东北民主联军三五九旅旅长,一举铲除了盘踞东北多年的匪患;抗美援朝时期,谭友林率领三十九军首批入朝,硬刚美军“王牌”——骑兵第一师,毙伤俘敌2000余人,缴获大量坦克火炮及枪支弹药,打出了国威和军威。此后,他又率部相继取得了收复平壤、解放汉城、横城大捷等胜利,受到彭德怀元帅高度赞誉。
在细细看完关于谭友林的报告案卷后,罗荣桓陷入了沉思之中。半晌之后,他派人将谭友林叫到了自己的办公室,充满歉意地说了这样一番话:
“友林同志,我们又核查了一遍,你的军衔确实授低了。凭资历、职务,与你同期的战友授的都是中将军衔。我向你承认错误,我们的工作做得还是不够细致啊。”
罗荣桓的一番话让谭友林感动不已,元帅如此放低姿态,他又启是斤斤计较之人。况且,授衔这事他压根就没往心里去。
因此,他赶紧说道:
“跟这些战友比啥?和我同期参加革命的许多战友为革命早就牺牲了自己的生命,我现在有了家,儿女满堂,当了将军,还有什么不满足的?军衔的事,我完全服从党中央和军委的安排。”
最终,谭友林还是婉拒了总政打算给自己提升军衔的要求。2006年5月,谭友林将军因病在北京逝世,享年91岁。将军的一生,有坎坷,有辛酸,但更让人铭记于心的,是他那一颗忠贞为国的赤子之心!
谭友林将军的一生长胜配资,光明磊落,虽有赫赫战功,却能够淡然处之,不愧为共和国的开国元勋。致敬将军!感谢阅读,欢迎点赞、关注、转发,大家一起努力,共同弘扬正能量。
发布于:天津市高开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